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公交 > 行业动态 > 详细内容

公交乘客为何下降?专家:关键要解决快和准的问题

来源:上饶公交 发布时间:2019.11.21 【字体:

南都讯 传统公交行业拥抱互联网是必然趋势。” 近日,在苏州举行的互联网+绿色出行创新发展研讨会中,交通主管部门、公交企业代表与业内专家学者对公交行业未来的转型升级方向展开了探讨和交流。

有专家指出,公交行业过去在将乘客客户化方面还有所欠缺。

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实名化后,未来可以对客户进行精准研究分析,为其提供应需化服务。


吸引乘客关键要解决快和准的问题

据统计,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汽电车保有量超过67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突破34万辆,占比达到51%;公交专用道达1.3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一,轨道交通开通城市数量、运营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不过,随着共享单车等多种出行方式的发展,乘车用户下降,客流较少成为困扰不少城市公交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互联网技术如何助力公交发展?公交公司应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客流?

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看来,公交出行速度慢、等候时间不稳定等都是阻碍公众选择公交出行的实际弊端。要吸引客流,关键要解决快和准的问题。

如何让公交快起来?吴洪洋认为,建设公交专用道就是一种可借鉴的方式。

此外,公交服务还应实现立达,让公众在家门口就能坐公交。而可达的实现需要小区接驳巴士、普通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三者间的有效衔接,而不是彼此竞争。

他认为公交和地铁可以进行互补,地铁线网有限,不可能覆盖所有点,但公交可以。要把最近的一些人从站点疏散出去,地铁最多500米半径覆盖一个站点,但公交能做到100米覆盖一个站点。

在这三者间的线网衔接上,吴洪洋提出可以借鉴上海的模式,乘客从轨道交通出来后走50米就能看到公交站台。如果50米没有公交车站,说明衔接是失败的。吴洪洋说。

此外,城乡道路客运也需要做好衔接。公交客运量减少了,但其实公交需求很大。吴洪洋分析,他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也是扩大公交容量、提升公交吸引力、覆盖率,实现可达易达的重要方面。

城乡一体化方案途径有很多,障碍也很大,但是必由之路。他强调。

公交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没经营好“客户”

公交行业未来应往何处发力?吴洪洋指出,传统公交行业拥抱互联网是必然趋势。

对于公交服务的变革,他提出了四化建议,即运行状态透明化支付方式信用化服务提供应需化出行场景交互化

在吴洪洋看来,运行状态透明就意味着,公交服务要实时化,动态化。过去乘客与公交公司间信息不对称,互相不了解。现在通过互联网,乘客实时获知公交信息,便于计划行程。同时,未来的支付方式也应该由支付押金和预付金转向信用积分。

在公交服务上,吴洪洋直言,公交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好好经营过自己的客户,抱着爱坐不坐的心态,没有分析乘客的需求

他认为过去这种手段是缺失的,但通过移动互联网实名化后,公交行业可以精准地研究分析客户,为客户提供除乘车之外的其它服务。

此外,实现出行场景交互化也是公交行业另一个发展方向。吴洪洋认为公众不会因为要做不同的事下载不同的APP,也不可能每到一个城市下载另一个APP未来这些都会聚集在一个平台上,可以覆盖全中国,甚至是国际通用。他说。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此次研讨会上,美团与苏州市民卡共同启动测试苏州电子市民卡刷码乘车服务。

这正是建立在助力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的基础上,共同打造的吃喝玩乐+绿色出行模式。会上相关负责人指出。

提高公交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分担率

据了解,在国家提倡公交优先的背景下,有些城市将公交出行分担率作为检验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的标准。

这个理念很多人会误解。吴洪洋指出,事实上,公交在全出行方式中的分担率低不是特别重要,国家鼓励的是绿色出行,步行、自行车、公交三者加起来的分担率高才是我们希望的。

在调研中,吴洪洋发现,有很多城市表面上看起来公交在全出行分担率中增加了,但牺牲了步行等方式。

核心的分担率是指公交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分担率,公交是分子,分母是公交加小汽车,公交要和小汽车PK,把小汽车的人吸收到公交车上。吴洪洋解释。

他认为,有些中小城市步行和自行车比较方便,虽然公交在全出行方式中的分担率很低,但有可能在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很高。

据吴洪洋介绍,公交在机动化出行的分担率目标是达到80%以上,但目前大部分城市在40%-60%在绿色出行的优先级排序中,步行是第一优先,自行车是第二优先,第三才是公交。公交是机动化出行的首选。吴洪洋说。

此外,吴洪洋还提出了两种未来可以探索的公交升级模式,一种是小区接驳巴士应需出行,在早晚高峰开通,没需求就不开通

另一种是加密公交站点,但不是每站都停,在全部实现乘客实名化、预约化以后,就像坐电梯一样,具备30层都停的能力,但是有需求才停,使公交服务无缝对接。

要实现公交的这种转变,互联网是一个手段,还有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公共交通电梯化运营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吴洪洋说。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吴单发自苏州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